一、基线分离的核心判定标准
分离度(R)阈值
当相邻两峰的分离度(R)≥1.5时,可判定为基线分离
此时两峰峰谷位于基线上,无重叠干扰(分离度计算公式:$ R = \frac{2(t_{R2} - t_{R1})}{W1 + W2} $)
R=1.5:两峰接近完全分离(约99.7%符合正态分布)
R<1.0:峰明显重叠,无法满足分析要求
峰谷比参数
《中国药典》2025版新增峰谷比指标,用于评价未完全分离峰的干扰程度,需采用垂直积分方式计算
二、影响基线分离的关键因素
色谱柱性能
理论塔板数(N):N越大,峰越窄,分离度越高($ R ∝ \sqrt{N} $)
柱效下降时需截取柱头1-2cm或更换新柱
选择性因子(α)
α必须≠1($ α = \frac{k_2}{k_1} $),且α越大分离效果越好
保留因子(k)
适当增加k可改善分离,但过大会延长分析时间(优化范围通常k=2-10)
三、操作验证方法
基线观察法
两峰间谷底与基线重合,且无信号波动(需排除检测器噪声干扰)。
半峰宽法
采用《中国药典》2025版修订后的半峰宽法计算分离度,替代原峰宽法
对称性检查
对称因子为1.0的峰在R=1.5时更易实现基线分离。
四、特殊场景处理
液相色谱:需注意溶剂效应和管路体积差异对峰形的影响
基线漂移:若基线不稳定,需先解决漂移问题再评估分离度
注:实际分析中需结合具体检测需求调整标准(如痕量分析可能要求R≥2.0)。